腕帶佩戴改進及握手核對在患者腕帶佩戴中的效果觀察
摘 要:
目的:探討腕帶佩戴改進及握手核對在患者腕帶佩戴中的效果。
方法:骨一科1 656例住院患者,按入院順序分成對照組811例和觀察組854例。 對照組按常規(guī)方法佩戴腕帶,觀察組采用改進方法佩戴腕帶,并用握手法進行核對;比較兩組患者對腕帶佩戴重要性的認知、腕帶佩戴在位情況及對腕帶核對工作的滿意度。
結果:觀察組患者對腕帶佩戴重要性的認知及腕帶佩戴在位率優(yōu)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對腕帶核對工作滿意度巾對照組的85.55%提高到97.22%。結論 腕帶佩戴改進及握手核對能提高患者對佩戴腕帶重要性的認知及腕帶佩戴在位率,提高患者對腕帶核對工作的滿意度。
關鍵詞:腕帶;佩戴;核對;握手法
住院患者腕帶佩戴身份確認制度,在保證醫(yī)療、護理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2009年6月 始,本院在全院推行患者佩戴腕帶,但患者對腕帶 佩戴的依從性不強,從而影響對患者身份的核對 及患者就醫(yī)的安全。 為提高患者佩戴腕帶的依從 性,本院骨一科對入住患者改進腕帶佩戴方式,采取握手核對腕帶確認患者身份,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 1 對象 本院骨科中心設4 個病區(qū),共192張床 位,其中骨一科48張床位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排除右上肢疾患患者。 按入院順序分組,將 2012年1月至6月住院的811例患者為對照組、 2012年7月至
12月住院的854例患者為觀察組,兩組患者一般資 料比較見表1,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疾病種類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 2 腕帶介紹
腕帶為一次性 防水醫(yī)療專用塑膠制品,總長25 cm。 患者信息欄包括科室、床號、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 腕帶頭端有防脫落的 一次性按扣裝置,尾端有12個扣眼,扣眼間距
1 cm。 紅色腕帶供危重患者使用,藍色腕帶供非危重患者使用。
1.3 腕帶佩戴方法
1. 3. 1 對照組
按常規(guī)方法佩戴腕帶。 患者入院后,責任護士根據患者病情選擇腕帶,填寫患者 信息,第2人核對后佩戴,并告知患者及家屬佩戴 腕帶的目的、意義,至出院取下。
1. 3. 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用改進方法佩 戴腕帶,并采取握手核對身份。
1. 3. 2. 1 腕帶佩戴改進方式
用記號筆填寫腕 帶患者信息欄;除右上肢疾患患者,腕帶戴于患者 右手腕。 將腕帶患者信息欄字體面戴在患者手腕 外側,佩戴松緊度以腕帶頭端緊繞患者腕部1周后松開1格扣眼為下限,以不自然滑脫為上限,根據 情況適當調整。 佩戴前告知患者及家屬使用腕帶的目的,佩戴后強化補充,讓患者及家屬認識佩戴腕帶的重要性。
1. 3. 3. 2 握手核對腕帶
在進行標本采集、給藥、輸液輸血、手術等各類診療護理操作時,護士站在病床右側,右手握住患者的右手,左手輕提患者右手衣袖顯露患者腕帶,問患者“您叫什么名字?“,同時看腕帶信息,核對確認患者身份。
1. 4 評價指標
評價指標包括患者對佩戴腕帶重要性的認知、腕帶佩戴在位率及患者對腕帶核對工作的滿意度。 患者對佩戴腕帶重要性的認知分重要、一般、不重要3個等級,以發(fā)現患者自行脫戴計腕帶不在位1例次,腕帶在位率—腕帶實際在位例數/被查患者總例數,由護士長及 2名高年資主管護師負責評價,每天評價10例次,對照組被評價1 820例次,觀察組被評價1 840例次 ;患者對腕帶核對工作的滿意度評價分非常滿竟、滿意、較滿 竟、一般、不滿芭5個等級,以非常滿意、滿竟、較滿 芭累計為總 滿意度,每月隨機調查患者30例次,共80例次。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 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
2 結 果
2. 1 兩組患者對佩戴腕帶重要性的認知及腕帶佩戴在位情況比較 見表2。
2. 2 兩組患者對腕帶核對工作的滿意度比較見表3。
3 討 論
3. 1 按常規(guī)方法佩戴腕帶的不足表2顯示,對照組患者對佩戴腕帶重要性的認知及佩戴率都比觀察組差,可能與常規(guī)方法對佩戴腕帶操作流程未作具體、細節(jié)的規(guī)定有關,如對照組有37例因腕帶佩戴過松造成腕帶脫戴,與常規(guī)方法未對腕帶佩戴松緊度作具體量化有關; 常規(guī)佩戴方法未規(guī)定腕帶信息欄的字面朝向,致使對照組有178例腕帶佩戴后護士核對時確認不方便。
3. 2 應用改進方法佩戴腕帶的優(yōu)點 本科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學歷層次相對較低,一定程度影響 護士宣教的有效性,從而影響他們的認知程度口,應用改進方法佩戴腕帶,佩戴前宣教和佩戴后強化宣教,讓患者及家屬認識到佩戴腕帶的重要性,提高了對腕帶佩戴重要性的認知,從而提高了依從性; 松緊度以腕帶頭端緊繞患者腕部1周后松開1格扣眼為下限、以不自然滑脫為上限,既不影響患者舒適又能阻止患者自由脫戴,提高腕帶在位率;信息欄字體面戴在手腕外側,字體下端朝向手指,便于護士核對確認患者身份時可以直視腕帶信息,保證了護士對患者身份識別的正確性,提高了護理工作效率,也增強護士執(zhí)行患者身份確認制度的依從性; 除右上肢疾患患者,腕帶統一佩戴千患者右手腕,為握手核對腕帶提供了技術基礎。表2顯示,經評價觀察組患者認識到佩戴腕帶重要性的有1 782例次、佩戴在位1804例次,分別占 96. 85%及98. 04%, 明顯優(yōu)千對照組,進一步論證應用改進方法佩戴腕帶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3. 3 握手核對能提高患者對腕帶核對工作的滿 意度 臨床工作中,諸如標本采集、給藥、輸液輸血、發(fā)放特殊飲食、手術等各類診療護理操作很多,一般每例患者每天需要經歷身份核對確認 5~13 次。 雖然握手僅是簡單的身休觸摸,卻是一種積極的非語言溝通方式 。本組患者以脊柱、人工鶻膝關節(jié)置換等年老臥床患者居多,一定程度存在孤獨、焦慮和對各類診療的迷茫、恐懼心理。 護士通過握手核對腕帶這一簡單的動作,無聲的體態(tài)語言增加了與患者的交流,建立了護患間的情感,在這過程中適度緩沖了患者的不良情緒,滿足了患者的心理需求,拉近了護患距離,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 表3顯示,觀察組患者對腕帶核對工作總滿意度為97. 22%, 與采取握手核對腕帶密切相關。
3.4?患者身份確認模式尚需進一步探討由于本組患者上肢創(chuàng)傷較少,相對適合在右上肢佩戴腕帶和采取握手核對腕帶,但是觀察組仍有1.96%患者脫戴,并有 2.78%患者對身份確認工作不滿意,其中4例冬天握手時護士手溫較低,令患者感到不適。 因此,下一步需探討如何進一步體現握手核對腕帶過程中的人文關懷,如何將腕帶佩戴制度落實和對患者的宣教、心理護理相結合,以確保患者診療安全。
作 者 | 單亞維,楊愛玲,范麗霞,王莉娜,邵 紅 |
出 處 | 護理與康復2014年3月第13卷第3期 |